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基本概念

1. 国际贸易:是指跨越国境的货品和服务交易,一般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所组成,因此也可称之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进出口贸易可以调节国内生产要素的利用率,改善国际间的供求关系,调整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等。

2. 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 或"进出口贸易",简称"外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

国际贸易理论

3. 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际间服务的输入和输出的一种贸易方式。国际服务贸易狭义的概念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无形贸易。而广义的概念还包括现代发展起来的、除了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服务以外的新的贸易活动,如承包劳务、卫星传送和传播等

4.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 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

5.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民族国家界限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16世纪初,地理上的重大发现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开拓,开始了最早的国际分工。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垄断的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内"工业欧美、原料亚非拉"的分工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发展、超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出现,使国际分工大大深化

6. 里昂惕夫之谜: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 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的)。

7. 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即使生产两种产品时各投入的要素数量不同,但只要所投入的各种要素的相对比率相同,那么这两种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就是相同的。两种产品的要素比例和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比较的,相应于某种价格水平上的相对要素密集度也就可以确定。

8. 要素丰裕度: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决定该国各产业适宜的或可行的要素使用比例范围;同样,也决定着要素价格的适宜的或可行的范围。

9. 斯托尔铂--萨缪尔森定理:某个产品价格增加并不会导致所有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是导致这一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增加,而没有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实际收益反而会减少。

10.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通过国际贸易下的商品交换,各个交易国的内部生产要素价格,如工资,将会趋于一致。

11. 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交换多少单位外国进口商品的比例,或交换比价,通过它可反映一国宏观上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如何。通常贸易条件用该时期内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来表示。

12. 战略性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为了提高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地位或者提高国内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采取的政策手段。如生产补贴、出口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等。

13. 外汇倾销:是指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降低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商品的价格,以达到扩大本国商品出口的目的。

14. 商品倾销:是指一国政府通过企业或设立专门机构或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以低于正常价格(通常为国内市场价格或生产成本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本国商品,以达到打击竞争对手、占领海外市场的目的。

15. 最惠国待遇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难民在以从事工作获取工资权利方面,享有与外国国民同样情况下享有的最惠国待遇。且如果有对外国人施加的限制措施,均不得适用于已经在该国居住3年的难民或其配偶已有居住国国籍,或其子女一人或数人具有居住国国籍者。最惠国待遇是贸易条约中的一项重要条款,其涵义是:缔约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同样给予缔约对方。其基本要求是使缔约一方在缔约另一方享有不低于任何第三方享有或可能享有的待遇。

16. 国民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是WTO的基本法律原则之一,是指在民事权利方面一个国家给予在其国境内的外国公民和企业与其国内公民、企业同等待遇,而非政治方面的待遇。国民待遇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重要补充。在实现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平等待遇基础上,世贸组织成员的商品或服务进入另一成员领土后,也应该享受与该国的商品或服务相同的待遇,这正是世贸组织非歧视贸易原则的重要体现。国民待遇原则严格讲就是外国商品或服务与进口国国内商品或服务处于平等待遇的原则。

17. 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对同类产品既有进口又有出口,或者说国际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的贸易行为。同类产品,指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有同质、异质之分。同质产品,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异质产品,指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其差异可能体现在品牌、款式、性能或售后服务等方面。

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2)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4)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5)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6)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7)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8)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9)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10)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11)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内容: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其他国际贸易理论还有:新生产要素理论、动态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等。

上一篇:国际贸易术语

推荐阅读:北京提出利用区块链技术优化营商环境

  • 日期:2019-12-04 11:25:40
Copyright ©2020 labuan.lt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