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服务“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

2019年11月15日,以“中国融资租赁:探索与展望”为主题的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第六次主题峰会在杭州成功举行。本届峰会由中国融资租赁(西湖)论坛主办。

中国电建集团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许贺龙受邀出席峰会并发表以“融资租赁服务“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为题的主题演讲。现将依据会议速记稿整理的主题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供交流和参考。

“一带一路”是一个很热的词,大家很感兴趣,前不久业内也有一些关于“一带一路”融资租赁的专题研讨。今天下午还有专家讲融资租赁“走出去”的题目,大家都很关注这样的内容。这说明了这是大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一定紧紧地围绕国家的战略,要走出去。作为产融结合的重要工具、手段?我们也应该考虑要不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所以从产业层面来讲,讨论这样的课题很有必要和意义。

就在前几天,习总书记到希腊参观了中远海运的比雷埃夫斯港,他在讲话中对“一带一路”做了评价,他的结论是什么?习总书记说:“一带一路”不是传说和口号,而是成功的实践和精彩的现实。我觉得这个评价很高,而且也是高度概括,目前来讲“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融资租赁服务“一带一路”的机遇和挑战

目前我国“一带一路”成果充分地显现出来,到2018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到了64691.6亿美元。在“一带一路”业务中,基建企业是领军企业,这方面表现亮眼。“一带一路”提出倡议6年来,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超过了5000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

在“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的过程中,融资租赁企业表现怎么样?在2013年年末的时候,李克强总理去工银租赁调研,针对我们行业提出了一个要求,融资租赁要扬帆出海,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些年来,我们业内也有一些优秀的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比如工银租赁、民生金租、中航租赁等已经在跨境租赁的业务上围绕着飞机、轮船、海工装备等领域做了重要的实践和探索,也有初步的成果。但是,总体上说,融资租赁产业在“一带一路”中严重缺位和缺席。因为整体市场的规模、机会,融资租赁的整个业务来看,渗透率、规模、作用等等各个方面来看还不是很理想。

由于缺乏具体统计数据,我们有直观的感受,在座的企业基本上都差不多,在“一带一路”业务上有过一些探索和实践,但是总体占比都比较少,很多企业基本没有涉及、没有做,这样的情况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融资租赁产业国的地位严重不符。融资租赁产业最近得到长足发展,产业规模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但是在世界上除了中国以外我们的地位怎么样,在这方面的反差比较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我今天想分享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我准备讲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分析融资租赁在“一带一路”业务上的机遇;第二方面探讨为什么融资租赁业务走出去这么难,我们有哪些困难,具体表现是什么,原因是什么;第三,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今后如何做好。

一、融资租赁服务“一带一路”的机遇

首先,从机遇来看,结论是潜力巨大。从规模和需求来看,“一带一路”涉及了65个国家,涉及的人口是44亿,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比重63%和29%,都处于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在这个过程中,正好和中国产业转移有互补性,因此潜力巨大。

亚洲作为“一带一路”重点区域来看,有一个估计,每年需要新增投入8200亿美元,如果融资租赁的渗透率达到10%就是820亿美元。这只是亚洲,还有其他的,比如非洲、东亚、东欧等等,市场空间不可限量。

第二方面,从融资租赁产业发展角度来看,也是很大的机遇。融资租赁的产业发展和工业化以及整个全球的经济体系的转移是密不可分的,在座有很多老租赁人都亲历了中国融资租赁产业的发展过程,融资租赁产业天生具有跨国性和全球化的特点,对中国来讲融资租赁也是输入性产业。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融资租赁产业随着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产业转移,对中国的投资,对中国设备出口被引进到中国。最早的租赁公司都有外资的背景,后来逐步本土化,本土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从国外的情况看,欧洲、日本和韩国,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经历基本上也是这样的过程,先由外部输入,然后本土成长,等到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再对外输出。

现在来看,中国的融资租赁产业也到了这个阶段,从输入型产业变成输入和输出双向发展。这是产业发展角度看,我们要认识到这样的趋势,融资租赁企业不可能总是关起门来只做自己的事,随着中国产业走出去也要迈向国际市场,这是对行业总体规律的判断,我们做融资租赁需要跟着产业走,因此走出去做“一带一路”业务也是融资租赁产业、融资租赁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另外,从国家宏观的经济角度来看,我国现在面临着中美贸易战大背景,整个国家的经济转型很重要的任务是做强实体经济。在这个过程中,融资租赁产业服务中国的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支持制造业中小企业的发展,这样也是国家对产业以及行业的战略要求,这也是使命。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融资产业和金融体系以及人民币的国际化配套,随着业务的拓展可以助推中国的金融业走出去。

第三方面,国家对于融资租赁产业走出去也有一系列的政策扶持。重点是2016年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出台的《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以融资租赁方式租赁给境外承租人且期限在5年以上,试行增值税、消费税出口退税政策”。这对融资租赁产业走出去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支持。

二、融资租赁在“一带一路”市场中面临的挑战

市场机会很大,潜力很大,也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又有政策支持,但是现实的情况确实有巨大的反差。具体表现有三个方面:

1、业务领域有局限。目前的跨境租赁业务集中在单体额度比较大的租赁物,如飞机、轮船、海工装备以及大型的施工设备,业务领域相对狭小,这和目前我们在国内做的业务比较,可以看到局限很大,很多宜租领域还没有涉及。

2、业务模式简单。主要是提供融资为主,回租为主要的方式。在国内业务中探索和实践的许多创新的业务模式在国际业务上基本上没有被采用。

3、功能发挥不充分。产融结合的深度不够,助推“一带一路”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我做了思考。还是要回到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上,每一位同行都耳熟能详,融资租赁产业发展需要有法律、会计、监管、税收的四大支柱。为什么这几年国内融资租赁产业发展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由于国家层面上比较重视,我们的四大支柱建设初具规模,为融资租赁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除了东欧国家外,支持融资租赁发展的四大支柱有很大问题和缺失,存在严重的复杂性和部确定性。

总体来看,在法律上,由于法律体系不一样,涉及的国家这么多,在一些国家根本没有关于融资租赁的法律。在做业务的过程中,存在先天的风险。在会计准则和核算上,因为涉及不同的主体,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税收上也有可能出现很多情况。在监管方面,没有有效的监管主体,这些都是制约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宏观原因。

从微观角度或者是中观的角度看,产业内部来讲,从资产端和融资端角度看,应该说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资产端来看,我们要选择合适的标的物比较难,尤其是在跨国业务中,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特别是租赁物的转移存在比较大的障碍,在一个国家进去之后,租赁物一旦使用期限到了,怎么退出?退出成本相当高。这时候构成了重大的壁垒。另外是确权,国内有登记系统,国外登记是否有效等等。从融资端来看,目前“一带一路”的融资主体就是政策性银行,东道国的政府担保,配套资金15%,85%是国内的政策性银行提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融资租赁业务简单只是提供资金的话基本没有机会,融资租赁在渠道和成本上都没有任何的优势。在汇率方面,由于涉及到多个国家,这也会造成很大的风险。如果资金用到国外,如何监管它?能否能够用到项目上?后期怎么跟踪和监管?这些对我们来讲是重大挑战。

三、融资租赁服务“一带一路”的初步思考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总体的想法是要从形成问题的根源上找思路。

初步的思考有这几点:

通过顶层设计为融资租赁服务“一带一路”创造更好的条件,协调解决好“四大支柱”的问题

1.规矩在先,强势应对。一是,按照《国际融资租赁公约》条款进行合同的洽谈与签订;二是,与东道国律所合作,提前拿拟出风险应对预案;三是,按照东道国行业协会自律机制,提前做好沟通协调;四是,敢于面对,由国际仲裁庭仲裁或者指定有管辖权的法院进行诉讼。 

2.引导和适应相结合。一是,利用自身的资源,引导东道国建立相关的法律和适应国际财务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化发展目标。二是,按照东道国的财务环境,适应其核算模式,建立自身的核算体系,加强风险应对预案。

3. 创新模式、避免重复征税。一是,采取杠杆租赁,转租赁的方式,联合当地公司,转移税务上的风险;二是,利用东道国的产业扶持政策,把产业结构嫁接到扶持的项目上,增加价值,获取税务支持。三是,集中搭建境外平台,把“一带一路”项目注入到境外平台中,实现所得税的集中抵免(三级以内可以进行抵免)。四是,与大使馆、经参处定期汇报项目的进展及面临的问题,以国家力量避免东道国的强制性税务征收。

4.强化监管,合法经营、合规筹资。发挥功能性监管。一是,按照东道国的监管体系,配置相适应的监管部门,协调进行内部监管;二是,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行业监管要求配置向适应的监管体系。

(二)从融资租赁企业自身的角度,做出战略选择、战略布局,回答三个问题。

1、做不做?从融资租赁公司自身的角度看,“一带一路”业务肯定不是政治任务,做不做是基于自己的战略选择。我认为两类企业应当积极去做:第一类是有志于成为国际一流租赁公司的企业,在“一带一路”业务上一定不能缺席。只做国内业务很难成为全球一流的租赁公司。第二类是具有产融结合专业优势的企业可以做,因为可以在国际上发挥比较优势。做“一带一路”业务,本质上是一个比较优势的转移,产业需要转移,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融资租赁集融资与融物一体的特殊作用,协同、助推产业的转移。因此,做不做取决于自身的战略选择,不要一刀切。

2、做什么?还是要专业化、差异化。金融系租赁公司。具有融资规模大、成本低,抗风险能力强的优势,可以与中信保的政策保险合作选择以“一带一路”中基建行业规模较大的铁路、公路、大型电力能源项目为主。厂商系租赁公司,可以凭借母公司的产业优势和先进技术服务“一带一路”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第三方租赁公司,可以发挥其机制和服务能力的优势,带动国内中小微企业在“一带一路”中去参与竞争,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3、怎么做?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思考。总体来讲,还是要回归到本原,发挥产融结合的作用。中国的租赁企业如果要走向国际市场的话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中国的资金成本这么高,在国际上又缺乏整体金融体系的支持,总体来讲,我们中国金融“走出去”的步伐比较慢,导致了融资租赁步伐也比较慢。目前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是美元和欧元,人民币还没有走出去,必然在国际业务上受到了很多的制约和局限,优势很难发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做?重要的就是要发挥产融结合的优势。我们做融资租赁不是简单提供融资,既要融资还要融物,我们要为客户提供具有融资租赁特有优势的整体解决方案,解决客户的痛点、发挥我们的价值,这样融资租赁才有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走出去。

在步骤上,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循序渐进。我曾经做过一个分析,中国企业要国际化产业要国际化,不管什么企业基本上都需要三个步骤:
起步阶段。国内的公司,用国内的资金做国外项目。比较典型的是设备走出去,产品走出去,承租人、出租人都在国内,结算比较方便,风险锁定,只是产品和租赁物出去了,这是简单的方式,也比较容易一些。

初级阶段。还是国内的公司,用境外的资金做国外项目。承租人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境外的,但从境外融资,通过多个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形成比较优势,去服务国外项目。

成熟阶段,在境外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在境外融资,服务国外项目。根据发达国家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经验,国际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属地化、本土化的过程。根据日本专家介绍,目前日本租赁公司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有将近200家。中国租赁企业将来也要这么做。无论从法律、会计、税收、监管的宏观角度,还是从融资端、资产端的业务角度看,在业务所在地设子公司和分公司势在必行。国内部分租赁公司也已经有过这样的思考和实践。

上一篇:马来西亚强化“无现金社会”,发放“电子红包”推广电子支付

推荐阅读:MSCI再扩容,公募基金抢抓机遇

  • 日期:2019-12-04 10:56:16
Copyright ©2020 labuan.ltd, All Rights Reserved